B2B SaaS 新創該不該做客製化專案

多年前非常幸運退伍後在第一間上市櫃企業 - 得捷股份有限公司(SmarTeam)就業時,就體驗到了軟體產品化的商業模式。

那時公司有兩個主要的產業團隊:電信與金融。當時我選擇了小而美的金融團隊,主要負責開發銀行與金融聯合徵信中心(JCIC)的信用資料查詢系統 SmartCredit。

由於該系統的架構設計採用了 Open Web API 與 XML 套 XSLT 的報表機制。相比 IBM 或錦華及其他第三方專案式開發的系統更加的有彈性。因此在消金的熱潮下,很快速的便能導入銀行並整合其他系統。而其他系統廠商若不知如何呼叫 Web API 時,我們便簡單的提供該廠商所用程式語言的範例與說明文件參考,大幅降低銀行客戶導入的阻礙。

當時在銀行現金卡業績噴發的年代,每兩三個月便導入了一家客戶(1個 Sales + 1個 PM/BA + 1個 PG)。速度快到業務都跑來說:『賣了這麼多家還是不知道他在賣什麼系統』。

而由於系統平台核心是採產品化的架構設計,全盛時期我一個人負責十家的新舊銀行客戶也仍可負荷。

相比之下,擁有二三十人加大陸軟體工廠委外開發的電信團隊。花了數年時間開發香港九倉電訊的系統專案,總價數千萬的案子似乎倒賠了數倍的金額,最後甚至通通收編轉而研發金融產品。

在去年初疫情大爆發後,平均每週 LinkedIn 上都會收到東南亞的軟體專案公司詢問可否幫忙介紹案子。尤其在對岸的資金斷鏈後,原本接對岸專案開發的公司營運更加的險峻。

關於該不該做專案,剛好近日讀到一篇對岸的文章相當符合我多年來的 Lessons Learned:

SaaS 創業路線圖(七) 做不做定制開發?

作者介紹 - 吳昊,紛享銷客天使投資人、前執行總裁,20年企業信息化和6年 SaaS 營銷團隊創新經驗,每天一篇2000字 SaaS 創業文章的堅持者。


前天和一個做 SaaS 的團隊交流,他們處在我說的《SaaS創業路線圖》中的“產品打磨”階段 — — 產品已經做出來,也找到了少量試用客戶。

這時候遇到一個大家常見的問題:目標客戶提出的需求超越了我們初定的需求邊界,要不要做定制開發?這個問題,不少創業公司都會遇到。
每家都有難唸的經,具體情況各不相同,今天我為大家寫幾條原則吧。

第一,明確自己是做產品的,還是做項目的。
做項目的公司在中國可以生存,也可以賺到錢,但賺的是 “人頭錢”。這個項目,需要 x 個人月,每個人月 y 費用,你的收入就是 z = x * y。


這裡有幾個問題。首先,從項目 -客戶機制上來說,z 取決於 x 和 y 有多大。其中, y(人月費用)各家差不多,可以討論的範圍不大; x 取決於項目需求和你的解決方案,從甲方來說希望 x 越小越好,你卻希望越大越好,最後大家討價還價,加上一般都有競爭者參與,還有灰色成本,最終項目金額不小、可預期毛利卻不高。

後來機靈的同學玩另外一個套路,先用低價簽到第 1期,這一期就不打算盈利了,指望未來的第 2期再掙錢。這就要看第1期項目是否能獲得成功了,下一期人月單價擺在那裡,盈利情況其實也不好預計。(關於競爭的問題,我下一篇講講)

其次,需求變動風險偏大。中國的企業行業標準化程度低、增長快的組織變革頻繁,因此需求本身穩定性就不好。加上契約精神缺失,甲方到上線前還要求改這改那,需求風險太不可控。

最後,項目型公司發展的可持續性不好。公司沒有核心競爭力,技術和銷售人才成長後,很容易發現 “自己單幹掙地比公司多,反正客戶我也熟…… ”。所以民營項目型公司很難做大。“國家隊”另說。

所以,如果打算做一個能生存下來的公司,項目型沒問題。但做 SaaS 產品,關鍵在積累。

第二,不要忽悠自己 “我先做一些項目,然後再抽像出標準產品”。
在行業裡做項目的公司都這麼想,最後有幾個做成產品的?

究其原因,做項目肯定被客戶牽著鼻子走,只要客戶肯出錢,自己的產品就被塗脂抹粉,今天裝貂蟬,明天裝張飛,自己的思路得不到貫徹。


一個項目做完了,再做下一個,每個都有不少差別。難道第 2個項目中的改進,真的都可以放回第1個項目中?很難。如果你要照著第 2個客戶的需求改,第 1個客戶也不能接受。所以最終你上手有一大堆不同的項目,每個項目一套 80% 相似、但又各不相同的代碼。這些代碼如何變成產品?


此外,每個項目不可能上線就完事了,已經完成定制開發的老客戶不斷找你,對你來說都是 “不重要但緊急”的事兒,你的研發團隊有多少精力可以放在暫時看不到錢的長期 “產品”上?

從組織的角度講,做項目的團隊和做產品的團隊在組織結構和組織能力上的差別很大。個人的經驗可以積累,組織的能力在轉型做產品時其實難以延續。除非,你的領域空間很大,利潤很高,可以投資推倒重來一次。推倒重來的也是另一個組織了,其實能延續的主要還是個人的經驗。

第三,如果決定做產品,那對需求的判斷標準應該是:滿足這個需求對我們的產品是否有積累?客戶提出的需求肯定是千奇百怪的,企業應用的客戶更複雜,因為他們雖然對業務熟悉,但對 IT 不熟,頭腦中無法想像系統上線後的應用場景,所以需求往往有偏差。

做 SaaS 的廠商一定是對目標領域的業務非常熟悉的,所以要自己做判斷,哪些需求是通用需求,可以做到產品裡;哪些是假需求,要說服客戶放棄;哪些是真需求,但通用性很差,也要和客戶商討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法?

最後,我描繪一下做產品的 SaaS 銷售在遇到客戶的需求不能滿足時的處理場景:
[客戶 CIO] :『你的產品目前滿足我 70% 的需求,另外 30% 的需求怎麼辦?』
[SaaS 銷售]:(檢查新版本計劃或回去和研發商量後,發現這些是通用需求)『我們計劃在下個版本 v6.3 實現一部分,再下一個版本 v6.4 再實現剩下的部分』
[客戶 CIO] :『下個版本要很久吧?為什麼不立即幫我們做?我們可以為此增加費用。』
[SaaS 銷售]:『我們的產品迭代很快, 3個月一個大版本。這個產品的實施您也需要逐步上線,以我們的實施經驗也推薦先上基礎功能,簡單的業務跑起來,這樣風險更可控,業務部門的滿意度更高。而且,只有我們這樣堅持做產品的公司,不會為了多賺錢做一大堆各不相同的項目,產品會打磨地越來越好,也會給您的業務越來越好的支撐。』

如果客戶不同意怎麼辦?這就要看你作為 CEO 的決心了。如果手上資金充裕,堅定走產品路線,當然好。這時候給一線傳遞的聲音也要堅決,向外想辦法,而不是到內部推動不符合戰略目標的行動。

如果資金緊張,或者這個客戶有重大戰略價值,那為了生存做一兩個項目也是沒辦法的事。只要心裡清楚,這不是一錘子買賣,將來在產品和研發資源上還要為這個定制項目不斷付出代價的。

站著說話不腰疼,我很能體會一個創業者在這種抉擇面前的痛苦。但想想,你創業一個  SaaS 公司的初心是什麼?做成一個定制開發項目是否真的有意義?想明白了,做決定也就不糾結了。 
 
來源:[SaaS 白夜行]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dzMTaJPUCvwrDc-3xpDNCA
整理:[Jason Chen]